2025年科技教师交流活动(名师工作室)项目已正式启动,组建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信息学)五个名师工作室。在各名师工作室领衔导师和主持人的带领下,系列交流研讨活动正陆续开展。
其中,2025年7月9日,生物名师工作室率先以线上形式组织了交流研讨活动。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工作室在生物学科课题研究与课程设计领域的深入探索,由工作室领衔导师梁前进教授及主持人潘青、杭跃男老师共同主持,全体成员参与其中。
活动中,工作室课程组与课题组成员依次就各组设计思路进行阐述。课程研究高中组的王赫然、宋佳丽老师作为代表,分别汇报了《结构进化与DNA相似度之间的关系》《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两个主题,其课程设计均以北京科学中心生命展厅的展项为基础,围绕自然选择这一核心开展。课程研究初中组的王晓珍、翟冰老师们则聚焦《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计划通过显微镜观察、AI辅助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逐步认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以此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
课题研究方面,实践类课题组的岑文老师代表组内分享《将AI工具融入生物实验教学的探索》,阐述了通过精准化教学提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与科学探究素养的思路;理论类课题组的刘璐老师则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校馆结合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应用》展开探讨,提出科普测评与AI分析相结合的创新构想。
针对各组汇报,领衔导师梁教授及主持人潘青、杭跃男老师分别给予专业点评与悉心指导,提出了多项优化建议:一是从教学实施角度聚焦关键问题,提升设计的精确性;二是明确课程应用场景与目标人群,确保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三是注重强化课题研究的创新性与实践性,鼓励教师们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成果。
在课题与课程经验分享环节,活动特别邀请到北京少年宫的马洪梅老师,她以《科学类校本课程设计策略与有效实施》为题,深入分享了校本课程设计的理念、方法与实施路径,为工作室成员们提供了宝贵的课程开发经验。北京三帆中学的何梦洁老师则以《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个性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为例,详细剖析了如何结合学生特点与学科特性设计个性化课程,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会议最后,领衔导师和主持人再次明确后续教学研究活动的方向与任务,强调将通过多次交流研讨活动,不仅为工作室成员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更带来前沿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助力科技教师们在生物教学道路上持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未来,工作室成员的研究成果将转化为高质量的科学教育资源,为培养更多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篇:返回列表